|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资源经济概况

资源经济概况

关键词:资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连云港市资料库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jiangch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221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交通资源

港口作为一种资源是连云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一大优势。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连云港与海州湾沿岸附近的燕尾港、海头港、小丁港乃至石臼港等,构成中国未来大型的港口群体,具有较强的对外贸易能力。同时,燕尾港、小丁港、海头港3个港地势开阔,可容纳大规模的临海工业,特别是建设大型港口电站、钢厂、化工基地和运输机械、拆修造船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这样,不但可以形成以连云港为中心的港口群体,带动沿海工业发展,而且可以形成以连云港为中心,联通世界的海河水陆运输体系;二是连云港拥有辽阔、稳定的经济腹地,即整个“陇海——兰新”经济地带,对中国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及广大的消费市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连云港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港口现有万吨以上泊位30个,刚刚过去的2008年,连云港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0011.55万吨。6.7公里拦海大堤,使港口形成了30平方公里风平浪静的港池,可供建设上百个泊位,形成亿吨吞吐能力。连云港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多个港口有着密切的通航关系和贸易往来。

连云港市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民航开通了到中国重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航班。铁路客运和货运列车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宝鸡等大中城市,并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连云港是中国五大交通枢纽之一,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国家重点建设的同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物产资源

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连云港市发育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

从分类上看,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花生。还盛产林木、瓜果、桑茶、竹、药材、草场及野生和水生植物。云台山的云雾茶为江苏3大名茶之一,珊瑚及金镶玉竹为江苏珍稀名特产。动物资源主要分水生、陆生和鸟类。水生动物中的海洋水产品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72.8%,海州湾渔场为中国8大渔场之一。主要经济鱼类为带鱼、鳓鱼、黄鱼、加吉鱼4大类。前三岛海区为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主要有刺参、扇贝、鲍鱼等。近海水域和内陆水域主要生产对虾、海带及淡水鱼类。陆上动物主要为人工饲养的畜禽品种,达12科、18属、90多个品种。全市有各种鸟类225种,列入国家珍稀保护鸟类计31种。矿产资源共计40余种,主要有海盐、磷矿、金红石、蛇纹石、水晶、石英及大理石等。淮北盐场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锦屏磷矿为全国6大磷矿之一。东海县的金红石矿储量达250多万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金红石矿。蛇纹石矿的开发已成为上海宝钢的重点配套工程。东海县又素有“中国水晶之乡”、“中国石英之乡”的美称。赣榆县班庄雪花白大理石全国最优。现已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

经济概况  

一、综 合(2008年)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再次创造历史,全年实现GDP750.10亿元,较上年增加13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1%(简称同比增长,下同),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0.8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8位,较上年前移4个位次。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6808元,同比增长13.8%。按现行汇率计算(下同),在上年突破2000美元的基础上达到2457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308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达到5454美元,标志着连云港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6亿元,增长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26亿元,增长14.9%,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6.4:47.3:36.3。

县域经济继续全面加速。县域GDP共实现441.43亿元,占全市比重59.0%,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长15.2%,增速较全市高2.1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发展速度上看,全市县域经济加速态势明显,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GDP增幅在全省52个县(市)中分别居第6位、4位、4位、3位。

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从25个重点监测的小康指标看,全市有11个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值,达标率提高到44%。11个达到小康目标标准的指标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年内,实施新电公司余热利用等20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和福东照明电熔炉改造等10项重点节电项目,关停3条水泥企业立窑生产线,关停小化工企业25家,实现了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对4家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技改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对20家企业进行了节能监测。东成生化、中大海藻和湛蓝科技等3家企业成为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全市单位GDP能耗可望下降5.2%,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09万亩,亩产达到451公斤,同比增长9.5%;粮食总产量达到320万吨,连续六年实现丰产丰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灌南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高效农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新增25万亩,累计达到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设施农业新增10万亩,累计达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居全省领先水平。东海、赣榆进入全省前十名,其中赣榆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在全省名列第六位。

林果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0.4万亩,建设农田林网7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05%,同比提高1.42个百分点。全市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杨树速丰林、优质果品基地48个,打造林业特色乡镇9个,新发展苗木花卉面积5.44万亩,新发展面积列全省第一。苗木花卉总面积达12.64万亩,其中鲜切花类达1.2万亩,为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畜牧业规模化进程加快。全市初步建成瘦肉型猪、蛋鸡、肉禽、食草家畜四大生产基地,有规模畜牧业养殖场(户)已经达到8500个,各类养殖小区140个。年末,生猪存栏143.29万头,牛存栏3.08万头,羊存栏11.32万只,家禽存养量达到1232.63万只,猪牛羊禽肉20.5万吨,增长13.6%。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抗体检测处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

渔业生产继续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54.42万吨,同比增长3.02 %;其中海水产品完成35万吨,增长4.0%。全市高效规模化渔业面积已经达17万亩,全年高效外向渔业产值占整个渔业产值的比重达25%。泥鳅养殖、水库网箱养殖、观赏鱼养殖等特色养殖逐渐成为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亮点,板桥紫菜加工园年加工紫菜3亿张,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以紫菜加工为主导产品的加工园区。

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加强。突出农业品牌建设,建成平明稻米、欢墩芦笋、黄川草莓、陡沟芦蒿、灌南淮山药等36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增加到230个。强化农贸市场、超市、畜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测工作,蔬菜合格率达96%以上,生猪“瘦肉精”和生鲜牛奶“三聚氰胺”均为阴性。全市无公害水产品总数达到45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37万亩,全年水产品检测样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1.3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158台。机耕面积达到482千公顷,机播面积216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350千公顷。全年共组织13410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共推广各类农机具10411台套,新增水稻插秧机869台,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村34个,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乡镇2个。

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2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农村水利共完成投入1.53亿元,完成土石方5930万方,加固加高圩堤68公里,疏浚县级河道35条,改造中低产田11.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8平方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41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3.98万亩,年节水量266万立方米。新沂河50年一遇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大浦河调尾工程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81.29亿元,同比增长16.3%,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7.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1262家,其中有16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较上年净增51家。

工业生产态势总体平稳。据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73.56亿元,同比增长37.3%;共拥有资产1001.59亿元,增长25.6%;实现销售收入954.12亿元,增长38.0%;实现利润81.13亿元,增长4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1.04亿元,增长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市中居第4位;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1.5,列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工业科技含量提升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0.80亿元,同比增长40.7%;增幅高于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84.71亿元,增长35.4%;完成出口交货值22.99亿元,增长54.1%,占全市规模以上出口交货值的25.6%。实现销售收入186.18亿元,增长39.7%;实现利税36.67亿元,增长41.5%。

支柱行业地位举足轻重。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行业共实现产值576.43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销售收入559.53亿元,增长35.5%;实现利税89.85亿元,增长49.2%。五大支柱行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9.2%,实现销售收入占59.0%。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86.69亿元,增长37.9%;实现销售收入74.92亿元,增长32.5%;实现利税23.99亿元,同比增长22.0%。

建筑业保持发展态势。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83家,,签订合同额270.83亿元,增长11.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95.14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2.64亿元,增长25.2%;其中省外承揽工程完成产值76. 0亿元,增长18.3%;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174.69亿元,增长27.1%。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建设步伐全面加速,亿吨大港目标顺利实现。年内完成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及码头、疏港公路和航道、外围交通基础设施、内河码头及港口物流园区等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港口全年新增吞吐能力1600万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0万吨,同比增长18.3%,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港口集装箱完成300.05万标箱,增长49.9%,继续保持沿海十强、全球百强港地位。中韩客货班轮航线完成集装箱6万标箱,运送旅客10.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7%和40%;大陆桥过境集装箱运输完成6.4万标箱,增长7.7%。

交通工程建设全面突破,城乡交通呈现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工程建设投资达45.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4亿元,建成通车138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45座。 全年交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46.8%。新增更新客车86辆,县际以上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率达73.3%;新增更新公交车96辆,新增公交停靠点52个。更新出租车448辆,建成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216个,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6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2%。

民航服务环境逐步提升,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以“奥运安全、正常、优质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全年安全保障航班飞行4,702架次,实现了第24个安全年,成为华东地区率先同时通过综合安全审计和航空安保审计的机场之一。机场全年完成运输生产总量23万人次,仍保持了10.3%的增长。新开了深圳、长春、宁波三条航线,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邮政通讯建设全面提速,信息化程度提升明显。2008年,是连云港邮政通讯重点投入之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1.48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邮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05亿元,增长18.0%,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电信业务收入19.44亿元,增长19.4%;其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08亿元,增长44.4%。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5.97万户,同比增长36.0%。

园区建设

园区规模扩展迅速,产业积聚效应明显。年末,全市开发园区达到14个,其中省级以上9家。14个园区全年完成利用外资8.4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达92.0%;引进内资97.3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0.0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6.0%;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占全市比重38.0%。临港4个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投入规模大,集聚效应明显。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入等投入指标占全市开发园区的50%左右,业务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产出指标占全市开发园区的30%以上。项目集中度高,有在建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个,占全市开发园区的60%,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238个,占全市开发园区的49%。

连云港开发区发展强劲,综合水平继续提升。全年共实现GDP126.3亿元,同比增长23.2%;财政总收入34.2亿元,增长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11亿元,增长22.3%;完成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增长34.7%;实际利用外资2.72亿美元,增长18.8%;市外内联到位资金47.9亿元,增长2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5亿元,增长38.6%,其中工业投入67.3亿元,增长46.1%。年内还被新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2007年又上升了1位,三年跃升了9位。

财政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0.6亿元,同比增长47.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6.21亿元,增长35.7%;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8%,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支出96.23亿元,增长28.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农林水、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

税收贡献明显突出。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53.38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3.76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20.8%,增长39.8%。地税部门完成33.50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50.6%,增长34.4%。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