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关键词:饭食,服饰,住宅,娱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连云港史志
  • 电 话:0518-85801698
  • 网 址:
  • 感谢 jiangch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41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饭 食 

     

    主食 主食可分为饼、馒头、糕、干饭。干食类食物主要有发面饼、水糊饼、煎饼、死锅贴子、大暄饼、锅盔饼、吊炉饼、杠子饼、朝牌饼、单饼、油暄饼、萝丝饼、蒸糕、发糕、馒头、包子、干饭、水饺、汤圆、大刀面、家常面等。稀食类有挂面汤、馄饨汤、疙瘩汤、面糈汤、稀饭、糊嘟、豆沫子等。

    副食 副食类主要有蕃瓜、南瓜、白菜、山芋、胡萝卜、䅟子、榆树叶皮、洋槐花、海英菜、芙子、荸荠、马苋菜等。荒年用副食代替主食,故民间有“瓜菜代”的谚语,代食品有人工种植生长的,也有野生的。

    地方风味菜 地方风味菜,如小鸡烧栗子、风鸡、风鱼、风兔子、荠菜饺子、狗肉冻子、凉粉、闷瓜、盐水蟹子、盐水对虾、蟹渣、蟹子豆腐、虾酱、虾婆饼、蒸鱼籽等。猪头肉,虎皮肉也别有风味。

    餐制 通常一日三餐,农忙时农民一日五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都实行一日三餐制,质量有所提高,花样有所讲究,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服 饰 

     

    服装 清末至民国年间,冬天男子内穿小褂小袄,下穿棉袍罩大褂,下穿棉裤,富有的人外套马褂。夏季富人和读书人穿大褂长裤,一般老百姓穿小褂、汗衫和裤头。农民雨天穿蓑衣,渔民穿油布衣。女装一律是大裤短袄、短褂,长年穿衣袖褂、长裤。殷实大家的女子有穿旗袍、裙子的。女子出嫁着一身红,平时年轻的多穿紫、绿、茶青等颜色的衣服,中年多穿蓝色衣服,老年穿蓝黑色衣服。

建国前夕,普通百姓都着中国传统布纽扣便式服装,中学生着中山装,公务人员穿便服居多,穿中山装、西装为数不多。

建国后,人们的穿着逐渐变化。50年代开始,男女青年着列宁服,干部仍着中山装,灰色、蓝色占绝大部分,中老年人穿中式便服的人也大大减少了。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改善,羽绒服、皮夹克、呢服、毛料等高档服装盛行;女子服装式样新颖,色彩鲜艳;西服盛行,无论少年、青年、中老年穿着大为改观,出现划时代的变化。

    巾帽 建国前,中老年男子戴瓜壳帽,青年人戴礼帽,富有者在寒冬有戴皮裘帽的。建国后,戴列宁帽、干部帽、“三块瓦”帽。妇女因蓄发较长,女青年两条长辫子,一般不戴帽子。此后男子时兴戴鸭舌帽,妇女戴颜色鲜艳的头巾。80年代以后,男子除年老者戴帽防寒外,一般不戴帽子,留发染烫以示美观,女式帽子各式各样,但女子一般不戴帽子,头发经染烫吹风后十分美观。人们对巾帽的需求比起五六十年代大大地淡化了,审美观点制约着对巾帽的购置。

    鞋袜 清末至民国年间,男女均穿黑帮纳白底圆口线脸布鞋为主,劳苦群众一年四季穿草蒲鞋布袜,甚至赤脚穿草鞋。娃娃过节穿老虎头鞋。儿童、妇女穿的鞋头上绣花,剪花婆供给各式各样花的底样,适合各种年龄特征,诸如桃花、喜鹊登梅、蝶戏牡丹等剪纸图案。民国初年裹脚妇女得到解放,仍习惯用裹脚布,再套布袜子。此后妇女不再缠足,青年男女穿的鞋袜大致相同,码号、形式稍有区别。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从穿布鞋发展到穿塑料鞋、皮革鞋,不像过去少数人穿皮鞋;袜子从棉线袜发展到尼龙袜、锦纶丝袜。80年代以来,穿旅游鞋已成为新时尚。

    首饰 旧时男子喜佩带玉镯、玉班、玉佩、玉烟嘴。女子历来有戴手镯、戒指、耳坠、簪和钗等首饰的习俗,有铜质、银质的,富有者用金质的。20世纪50年代用金银首饰的人稀少。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这方面的要求又兴起。市场上有金银首饰商店、珠宝玉器商店,购买也很方便,人民群众戴金银首饰和玉器逐渐增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住 宅 

     

    选宅基、奠基、上梁 民间建房有俗规,选宅基要在河湾里,靠水或靠山腰、山脚,认为能致富。奠基,又叫镇宅,要鸣放鞭炮,认为能驱恶避邪。上梁,即开始建造顶部,要选吉日卯时,铺好桁条后,放鞭炮,抛些馒头和糖果,在梁上贴红对联。滚梁,当整个骨架固定后,瓦匠站在顶上放鞭炮,说喜话,撒糖果、钱币。上梁当晚亲邻前来贺喜。

    住宅安排 在一个庭院中,堂屋为主,厢房为次;左为上,右为下。依辈份、年龄大小居住不同位置的房子。同辈人长兄居上首,晚辈或弟弟居下首。床放在靠山墙后檐。偏房或过道安锅灶,灶门多和大门同向。磨置门右,碓放门左。碾在院外远处。猪圈建在前门朝南。房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槐,门前栽桃树,院中多植石榴树。院内阴沟居左,向大门方向流水。

    租批 房主暂借房屋给他人居住,如系借给夫妻同住,一定要立契约,俗称“租批”,可以象征性给点租金,表示互相间感情深厚。买卖房产要立契约,四邻要签字作证,并请“中人”作证,也要签字。迁居要选吉日,海属地区有“正月不搬家”之说。

建国后,建房要经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批准,买卖房产要纳税并经司法机关公证处公证。借住房屋要立约,至今此习俗仍然沿袭。

    门窗“四不冲” 相距不远的房屋之间,门窗所向忌讳很多。门与窗不能相对(“相冲”),否则,传说会家庭不和睦,会害疮;门不对烟囱,传说烟囱是黑煞神,门对烟囱人家主不吉利;门不对屋爪,认为屋脊是一条龙,屋爪就是龙爪,会入门抓人;门不对路头和水沟,认为路和水沟是暗箭,门冲了路和水沟,会冲走财气,还会伤人。

至今这些迷信思想在一些年老百姓中尚有些人相信。为此在城市中至今可以看到门框上面钉一个小镜子对着别家的门窗或烟囱。

 娱 乐 

     

    淮海戏  淮海戏原来称“小戏”,是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地方戏,流传在市境内历史较久。抗日战争期间,小戏成为教育群众、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工具。现在灌云、灌南两县尚有一些观众。市区剧场已不演出。

    淮海锣鼓  俗称“唱书的”,同淮海戏一样,此名称是抗日战争期间逐渐形成的。“唱书的”一手敲小鼓,一手敲锣,或坐或立,或唱或白,形象生动,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技艺靠师傅传授。此习俗在农村尚有些听众,市区已难见到。

    摇会  旧时每年正月,街头巷尾有一人拿摇碟,一人拿签筒相对摇唱。摇碟上系四个小铜铃,以摇唱招人入会买彩签,通常五人一会,开一次彩,中彩者可得一串糖球。摇碟内有三个骰子,凭号签顺序摇碟后开盖,点子大的为中彩。此习俗已极为少见。

    玩旱船  玩旱船,俗称“玩花船”。一女在地面驾船俗称“花船瓤子”,一男执竹竿和芭蕉扇在平地上模拟撑船,俗称“小丑”。以锣鼓、二胡、三弦伴奏,仿效在水中行船,边唱边说,互相问答,多在春节期间演出,为广大群众特别喜爱的文娱节目,此习俗仍在城乡中流行。

    看“大洋片”  以木制暗箱,箱壁留一排装上放大镜的孔眼,玩时不时抽换画面,艺人敲锣打鼓和唱,观众坐在箱前透过孔眼观看。艺人多来自山东,此习俗现早已被淘汰。

    打麻将  麻将牌共136张,四家轮流作庄打牌,四圈共16庄为一“将”。有的一面打牌一面唱麻将歌,此种娱乐兴趣持久,至今仍盛行。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利用麻将赌博。

    游戏  境内游戏种类繁多。棋有象棋、六洲(条)、五弧、四洲(条)、四顶、“憋死猫”等。下棋不分儿童或成年人。打瓦、打梭、捣拐、掼跌、掼钱(掼钱蹦)等多男青少年所为,打独溜、丢荷包、踢脚板、老鹰抓小鸡等多男女少年所为,抓弹子(拾马和)多女青少年所为。

    拜师  学戏入科央人说合后,交“压关”礼,签下文约,京剧学徒为期5至6年,师傅供给食宿衣物;淮海锣鼓从师学艺的,须请一介绍的“引进师”、一作保的“保临师”、一写贴的“穿艞师”,举行递贴仪式,交“压贴”钱,3年出师。对无子嗣或失去演唱能力的师傅,徒弟要养老送终。

    行规行俗 尊敬丑角和打鼓人。不准动别人乐器,特别是鼓。童子睡觉时不准脱衣服,只准侧睡。厌恶被称“戏子”。早晨外出遇到兔子则回头不走,遇到出棺、露尸或河中鱼跳为吉兆。

    行话 艺人行话较多,小戏班子称师傅为“帅家”,徒弟叫“雏子”,兄弟姐妹叫“挨肩子”,丈夫叫“盖老爷”,妻子叫“溜巴”,外行人叫“老斗”,大锣叫“海轰子”,小锣叫“展轰子”,三弦叫“蟒”,二胡叫“爬山子”,柬板叫“云游子”,马条叫“披鬃子”,锅叫“蜗隆子”,盆叫“包老断”,碗叫“莲花”,筷子叫“抢场靶子”,干饭叫“馓子”,鱼叫“必家子”,猪肉叫“楼柜子”,菜叫“来折子”,帽叫“钻天子”,衣服叫“来飞子”,裤子叫“鞘子”,鞋叫“登云子”,袜子叫“镰刀鞘子”,茶叫“六安子”,喝水叫“担合”,问叫“查号”,烟叫“草家子”,回家叫“马回”,山叫“万丈”,河叫“青龙”,走或跑叫“翘”,抢或抓叫“扑扑通”,打死叫“治冤子”,大便叫“爬桥”,小便叫“摆缕子”。童子戏师傅叫“贵前人”,徒弟叫“走家子”,刀称“青锋子”,枪称“红缨子”,鼓称“花腔子”,锣称“海幌子”,大钹称“痴子”,胡子称“檐口”,衣箱称“措金子”,唱错了称“扁子”,吃饭称“担憨子”,睡觉称“垂头子”,哑巴称“偏月子”。淮海锣鼓艺人称货币单位叫“方”,角叫“溜干”。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