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港城历史人物(二)

港城历史人物(二)

关键词:连云港,历史,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连云港年鉴
  • 电 话:0518-85801698
  • 网 址:
  • 感谢 jiangch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6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唐仲冕

    唐仲冕,字六枳,一字陶山,湖南善化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
    嘉庆七年(1802年)任海州知州。上任伊始,用计谋捣毁盐枭巢穴,收捕了常窜至海州烧杀掠夺的山东曹、沂一带的歹徒,民众得以安居。同年,唐仲冕首捐养廉金,发动海州、赣榆、沭阳士民捐助,建筑石室书院,招一州二邑诸生肄业。率海州士民开挖甲子河(从海州东门往北,过护城河往东,至孔望山东新浦口,接朐山河达于板浦)。嘉庆九年(1804年)五月,唐仲冕延聘翁咸封、凌廷堪、乔绍侨、乔绍傅、许乔林、许桂林等学者,在州同知县、训导、教谕等的参与下,以嘉庆十年(1805年)为下限,编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且于该年十一月成书。嘉庆十一年(1806年),唐仲冕移知通州,后官至陕西布政使。著有《陶山文录》、《陶山诗录》。

许乔林

    许乔林 (1775—1852年),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随母居板浦。许乔林少年时即工诗词歌赋。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曾出任郁洲书院山长,山东平阴县知县。
    许乔林治学严谨,时有“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之说。许乔林在任平阴县知县期间,清正廉明,勤政办学,当地人称他“许青天”。后许乔林弃官回家,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
    许乔林曾为海州知州唐仲冕聘请,参与纂修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协助谢元淮纂辑了《云台新志》20卷;主编了《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票盐志略》14卷、《东乎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还著有《球阳琐语》、《榆山房诗略》、《榆山房笔谈》等数十卷,为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提供资料和帮助,亲为作序。李汝珍《镜花缘》成稿后特“送呈斧正”。

许桂林

     许桂林(1779—1822年),字同叔,号日南,又号月岚,别号栖云野客,许乔林胞弟,清海州板浦人祖籍安徽。
     许桂林12岁参加童子试考取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20岁时,按试淮海获第一;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二十年(1815年)两次获得海州科试第一名;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腹稿赋》取“拔贡生”;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中丙丁科举人。
     许桂林不贪求功名利禄,终生以教书为生。他“志于诸经”,精于诗词文学。精古算术及天文星算历算的研究,22岁时就写出第一部数学论著《宣西通》,对中国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
     许桂林一生著作甚丰,除参与编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近40种、160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抱病写成《北堂永慕记》。道光二年(1822年)春,许桂林病逝,年仅43岁,葬于灌云龙苴埠苴村。

邱心坦


     邱心坦(1840—1903年),字履平。清海州南城人。鸦片战争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邱心坦被征入曾幕,并以军功提升至副将,但邱心坦对曾国藩充当清廷帮凶、镇压人民心中不满,遂离去。两年以后,吴筱轩委任邱心坦为检阅使。甲午战争前,邱心坦随军被派驻朝鲜。甲午战争失败后,邱心坦决意离开军旅。
     后来,袁世凯仰其才华,推荐其出任直隶省静海县令。邱心坦到任后,以民为本,兴利除弊,谨慎为官,甚得民众拥戴。在渐知袁世凯为人后,邱心坦即辞职离去。
     回归南城后,邱心坦寓情于歌咏,并自名其诗集曰《归来轩集》,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故。

刘清韵


      刘清韵(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海州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学家。
      晚年随丈夫钱梅坡回沭阳乡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沭阳遇大水灾,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

沈云霈


     沈云霈(1854一1919年),字雨辰,江苏海州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中举,曾任浙江某县知县。甲午战争前任浙江巡抚寥国嗣的总文案,解饷进京时,应会试,中甲午科进士,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邮传部右侍郎、署理邮传部尚书、津浦路会办大臣、吏部右侍郎。民国期间充任浦信铁路督办。
     晚清至民国初年,在海州创办海赣垦牧公司、洪门果园、锦屏矿务公司和牲茂商行,被誉为实业界的“江北名流”。
     沈云霈在任署理邮传部尚书期间,致力于陇海铁路的规划和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沈云霈支持汴洛线向西展筑洛潼线,并提议汴洛线东延一条开徐线。在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地址的选择上,沈云霈主张并筑3个海港:岚山头、西连岛海湾、灌河口。他认为,西连岛海湾风平浪静,虽不甚深,但于此稍加疏浚,便可与黄浦江深度相同,在此建造海港,等于将陇海铁路修到上海。沈云霈的主张,得到陇海路局的重视,1915年,陇海路局批准了以老窑(今连云港)为陇海铁路终端海港。

许鼎霖

    许鼎霖(1857—1915),字九香,赣榆县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受命为内阁中书。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驻秘鲁领事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皖先后任盐运使、庐州知府、署理凤阳知府、大通税监、安徽道员,代理芜湖道署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浙江省任洋务局总办。宣统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苏北荡营垦务督办、江北贩务主办。
     许鼎霖曾参加“君主立宪”运动,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他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会董。宣统元年(1909年)9月筹办江苏省咨议局任总会办,宣统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任资政院总裁数日。1913年初加入国民党,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许鼎霖和南通的张謇创办耀徐玻璃公司,和严信厚等在海州创办海丰面粉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许鼎霖创办赣丰机器油饼厂。此外,又分别与张謇、严信厚合伙经营镇江开成铅笔罐厂、赣榆海赣垦牧公司、上海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向北京博利呢革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企业投资,被誉为实业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奖。

武同举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一尘,海州南城人。
     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曾参加连云港海港的勘察工作,出版了大量的水利著作。主要有:《淮系年表全编》、《再续行水金鉴》(与赵世暹合著)、《江苏水利全书》、《江北行水今昔观》、《会勘江北运河日记》、《测绘海州港口导记》、《吁兴苏北水利文》、《导淮罪言》、《江北运河为水道系统论》、《导淮入江入海之研究》、《淮北水道历史与今日现势之比较》、《泗、沂、沭分治合治之研究》、《沂沭偏重筹泄淮泗宜蓄泄兼筹论》、《宋元明代之黄河》等。

周藩西


    周藩西(1884—1953),名元屏,赣榆县人。博学多才,长于金石、医药,成年后专攻中医。擅长伤寒、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1916年,周藩西参加中医师考核,获得行医执照,在哈尔滨市悬壶开诊。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医,精心治愈许多疑难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乱流行,周藩西用针刺和黑锡丹治疗,救活了不少病人。其医著有:《中医初学捷径》、《辽东药物粗识》,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周藩西对金石、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作品编为《周藩西先生遗墨》出版。

江恒源


     江恒源(1886—1961),字问渔,号蕴愚,灌云县板浦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秀才。191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在私立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任课务。历任江苏第二厅视学、省立第八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处主任等职。积极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机构,并创办《职业与教育》期刊,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1949年9月,江恒源应邀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江恒源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比诺中学校长、中华职业学校校长等职。编著有《伦理学概论》、《中国先哲人性论》、《职业指导》等。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杨光銮


      杨光銮(1901—1930),字真梧,号若吾,南城镇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杨光銮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海州报馆任主笔,后受聘入东海中学任教,他积极在学生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1928年秋,中共江苏省委派李超时来海州,与惠美琬(惠浴宇)等组成中共东海特别支部,不久改为东海中心县委,李超时任书记,杨光銮任组织部长兼秘书。
     1929年3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4周年时,杨光銮以中共东海县委名义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东海县委员会与东海人民首次见面献辞》、《告东海各界人民书》和大批标语、传单,让同学们在海州城内张贴散发,鼓舞了群众,也震动了国民党当局。东海县政府出动警察,到学校逮捕了四名学生。为营救学生杨光銮等挺身而出,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同学们安然获释。
     1929年5月初,学校当局因压制学生引起师生不满。杨光銮与中心县委研究,决定举行抗议活动。他亲自召集学生中的党、团员开会,传达中心县委决定,布置行动方案。5月6日,在孙中山纪念周集会时,训育主任陆秋斋宣布要处理一批“违反校规”的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愤怒。学生们要求驱逐谷廷隽、陆秋斋,实现学生自治。后杨光銮又联合进步教师,向省教育厅来人力陈事件经过,为学生辩护,继之以学生会名义,致函社会各界斥责校方欺压教工、处罚学生的无理行为。这次斗争,学生受到锻炼,扩大了党的影响。1929年5月,东海中心县委在云台山三元宫召开了海属地区党的骨干分子会议,传达中共“六大”会议精神,杨光銮负责会议文件的起草、印刷等筹备工作。
     1929年6月,国民党在东海县大肆逮捕共产党人,经组织决定,杨光銮秘密赴上海、广东等地活动,1930年在上海被捕,就义于龙华。

朱爱周


     朱爱周(1902—1940),名秉莲,字爱周,赣榆县罗阳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国民党灌云、盐城县公安局长,赣榆县常备大队长,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赣榆县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他号召全县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日,共赴国难。他聘请师资筹建赣榆中学,号召青年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朱爱周领导地方武装,配合万毅指挥的五十七军六六七、六六八团,粉碎了伪军刘桂棠、张宗元部的进攻。1936年2月,日军进犯海州,赣榆形势危急,朱爱周果断开狱释囚,并亲为训话,后来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队伍。2月27日,赣榆失守后,朱爱周采纳共产党人的建议,依托鲁南丘陵地带,开展全县抗日游击战争,组建赣榆县常备总队,自任总队长。是年,县常备总队扩编成拥有3000人武装的常备旅,朱爱周任旅长。他和八路军配合作战,多次重创敌人。
     朱爱周非常重视同共产党的合作,学习宣传中共统战政策和游击战争思想,甚至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监视他时,仍坚持国共合作,使中共在赣榆的抗战工作未受影响。
     1940年3月21日夜,日军偷袭赣榆县政府和保安旅驻地韦家岭时,朱爱周壮烈殉国,时年39岁。198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朱爱周为革命烈士。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